杜甫七律《黄草》读记

发布日期:2025-02-03 12:10    点击次数:79


杜甫七律《黄草》读记

(小河西)

此诗作于永泰二年(766)秋,时杜甫客居夔州。永泰元年闰十月,剑南节度使成都尹郭英乂被兵马使崔旰攻袭,全家被杀,邛州牙将柏茂琳、泸州牙将杨子琳、剑州牙将李昌夔举兵讨崔旰,蜀中大乱。(详参《旧唐书》列传67。)今年秋,杜甫在夔州忧蜀地兵乱未止,未得成都来人信息,故作此诗。诗题“黄草”,应是取开头二字作题,或无别意。

黄草(杜甫)

黄草峡西船不归,赤甲山下行人稀。秦中驿使无消息,蜀道兵戈有是非。

万里秋风吹锦水,谁家别泪湿罗衣?莫愁剑阁终堪据,闻道松州已被围。

黄草峡:在涪州西四十里处,因山多黄草,故名。黄草峡长约五里。两岸悬岩峭壁,江水湍急汹涌,地势十分险要。【《元和郡县图志》卷30:“涪州,涪陵。下。……东至忠州三百五十里。……西南至渝州水路三百四十里。”《资治通鉴》大历四年:“涪州守捉使王守仙伏兵黄草峡。”胡三省注:“黄草峡,在涪州之西”。】

赤甲山:指白帝城北的赤岬山。《水经注-江水一》:“江水又东径赤岬城西,是公孙述所造,因山据势,周回七里一百四十步,东高二百丈,西北高千丈,南连基白帝山,甚高大,不生树木,其石悉赤。土人云如人袒胛,故谓之赤岬山。”

锦水:锦江。岷江分支。传说蜀人织锦濯其中则锦色鲜艳,濯于他水,则锦色暗淡,故称。《蜀都赋》(晋-左思):“百室离房,机杼相和;贝锦斐成,濯色江波”刘逵注引蜀谯周《益州志》:“成都织锦既成,濯于江水,其文分明,胜于初成;他水濯之,不如江水也。”

罗衣:轻软丝织品制成的衣服。《照水联句》(梁-何逊):“虽怜水上影,复恐湿罗衣。”

剑阁:参阅:《剑阁铭》(晋-张载):“岩岩梁山,积石峨峨。远属荆衡,近缀岷嶓。……凭阻作昏,鲜不败绩。公孙既灭,刘氏衔璧。覆车之轨,无或重迹。勒铭山阿,敢告梁益。”

松州:治所在今松潘县。广德元年(763)松州为吐蕃所陷。此后,松州为汉、蕃争夺区,隶属或此或彼。【《旧唐书-代宗纪》广德元年十二月:“吐蕃陷松州、维州、云山城、笼城。”】

【大意】黄草峡以西水路阻隔船不能归;赤甲山下来往的行人稀。长安的消息也迟迟不来;蜀地的战乱怎么能不分是非!(无消息:指驿使信息不畅。有是非:指朝廷是非不分。永泰二年二月,杜鸿渐授命赴蜀平乱。因畏惧崔旰兵势,不敢问罪,反而请求朝廷授崔旰为西川行军司马,又授柏贞节、杨子琳为刺史,让他们罢兵归镇。)秋风万里吹到蜀地,蜀地渐冷。征人思乡,家家亲人离别,泪湿罗衣。先别愁蜀地军阀割据,朝廷终究会占据剑阁,内乱终究可以平息,关键是听说松州已被吐蕃包围。

【诗意串述】这首诗前二联写蜀乱。黄草峡在涪州。涪州在夔州之西。黄草峡西边水路已断,西去蜀地的船不能归来。夔州的赤岬山下行人稀少。“船不归”、“行人稀”的原因是蜀地内乱。对这次内乱,长安始终没有明确消息,难道蜀地的战乱没有是非?三联写蜀乱后果。秋风使天气变寒,蜀乱使百姓家家亲人离别,泪湿罗衣。末联宕开。无论是崔旰杀郭英乂,还是柏茂琳、杨子琳、李昌夔举兵讨崔旰,这些内乱朝廷终能解决,但关键是还有外敌入侵。听说最近又有“松州”被吐蕃包围。(松州在广德元年陷吐蕃后,期间或有争夺,相关史料缺乏。)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
Powered by 凯时体育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